e线民生短信通道:1827221111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716-8445200

荆江评论:教育“双减”任重道远

来源: 荆州新闻网 2021-12-22

  荆州新闻网评论(特约评论员 李昌林)12月21日,教育部举行“办实事 见实效”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,围绕“双减”工作情况介绍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成效。据介绍,9至11月,全国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,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83.8%,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84.1%。学校落实“双减”也取得积极成效,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基本达到规定要求,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达到90%以上,99.6%的学生家长反映没有老师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。然而,真正要一以贯之地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还任重而道远。

  还需进一步深刻领会“双减”意义。如今,网络与社会对“双减”的担忧之声不绝于耳,不少人误以为“双减”会降低学生学习质量。当此时,亟需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形成共识:“减负”绝不是与“降质”划等号。尤其要清醒认识到,以往的死读书、读死书所获得的“高分”,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优质。要摒弃陈腐的学习观,认清“时间+汗水”的老套路。尤其要明白,所谓“头悬梁、锥刺股”只是一种学习态度,绝非科学的学习方法。实际上“悬梁刺股”不一定能产生有效学习效果,而某些高考升学“强校”,也多依赖于广大范围的“掐尖”行为,绝非就是“三更起五更眠”使然。

  还需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。教育是严谨的科学,教与学必须遵循一定之规。“双减”是减去以往强压在孩子们身上的沉重课业负担。真正减负之后,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学,教师遵循规律施教,孩子们轻装上阵、科学学习,更能激发学习兴趣、增强学习动力,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,产生最优的教育质量。如果以为“双减”就是“降质”,那是严重误解教育规律和国家政策,也是极度缺乏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信心和勇气。

  还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方法。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。“减负”不“降质”,还须从学校内部使劲发力。首先,管理者要掌握“轻负高效”治校方法,不要离开“强令教师加班加点”之后,治校就束手无策。其次,教师要学会“精讲优质”教学方法,不要离开“硬逼学生死记硬背”之后,教学就无能为力。特别要引导少数热衷于“题海战术”获高分的“传统型优秀教师”转变理念与方法。这部分教师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效果,长期得到领导认可、家长信赖、学生敬畏,他们有的具有很强的自负感。于是,某种程度上的“认真”,反而成为“双减”的阻力。学校更要加强督促极个别原本工作不负责甚至“课堂不讲家教讲”的教师,不能使之借“双减”而成为“甩手掌柜”,以影响学生家长对“双减”的看法。

  还需多方面缓解家长教育焦虑。家长缓解教育焦虑更为重要,这部分家长或许是“双减”落实的最大障碍。长期以来,全社会对教育炒作深恶痛绝。其实,不遗余力炒作“择校”、“择班”与“高分”的,也有少部分家长。同样,他们对“双减”也是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的。在他们看来,“双减”将让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。他们的推波助澜,很大程度上对校长治校和教师教学形成绑架之势。教育部门应拿出应有的胆识与担当,引导这部分家长缓解自身焦虑。一方面不干扰学校按照党的方针、国家政策和教育规律办学,另一方面不让自己的孩子拼时间、多刷题或盲目报班。

  在为“双减”成效而击节之际,我们不能忘记肩上责任重大。要进一步领会政策、明确责任,全力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奋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全面实行“零起点”和不超课标不超教材不超进度的教学;着力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,构建学习“差异化”帮扶机制,建立校内落实作业和教师辅导答疑制度,并普遍开展文体、阅读、科普等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,切实做到“减负提质”,确保学生学业质量。

编辑: 柯亚琴
  • 荆州新闻网微信

  • 无线荆州APP

  • HI荆州抖音号

  • 跟着小风走微信

  • 江汉就业通微信

荆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荆州新闻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荆州新闻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信息,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